当前位置: > 恒泰观察 > 行业动态 >

制造业攻坚战: 用先进标准 倒逼升级

2016-04-11 来源:本站原创
        2016年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下称《提升规划》),打一场制造业“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

  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对记者表示,“需要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标准化和质量意识水平。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培育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质量提升”已经成为攸关中国制造业命运的大事。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产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石。“全球制造新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之中,制造业已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说。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包括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美国的完整程度仅为中国的94%左右,日本更是不足中国的90%。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系统性的竞争力,中国有超过14万家机械供应商、7.5万家通信和设备制造商、10.4万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商,供应商网络规模超过日本的五倍。

  但同时,中国在制造业自动化方面起步较晚。机械研究院中国自动化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副研究员张燕说,世界机器人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业机器人渗透率不到日本的十五分之一,是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六分之一。

  制造业整体特别是核心技术的落后,根源在于制造业标准化水平不高。“标准是装备制造业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田世宏对记者说,要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要坚持标准引领,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

  根据《提升规划》,以五年为周期,提出两个阶段的目标: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重点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制造强国转变。

  中国制造业目前的成本不仅高于东南亚、南亚、东欧,并且达到了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0%以上,其中珠三角、长三角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5%,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正面临压力。

  机械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2004~2014年,中国的年均工资增长率一直处于10%~20%;工业电价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4年OECD成员国工业平均电价为123.88美元/千千瓦时,而中国工商业平均电价折合139.43美元/千千瓦时,中国工商业电价是美国平均电价的两倍。

  “虽然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工资是中国的6~7倍,但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是中国的6倍以上,两者相抵,中国装备制造业在综合成本上并不具备太大优势。”机械研究院“美国再工业化对全球及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鞠思民说。“此外,国家标准委还将鼓励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开展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标准化和质量方面的技术咨询。”田世宏说。

  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标准是一方面,但在标准还没有达到的地方,良好的工业文化是关键。“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提倡工业精神,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物质器物层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更新。”王文斌认为,需下大力气培育工业文化,使行业所有的参与者都能认真严格、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个细节,快速地提高装备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真正让用户放心地使用我们的产品。
联系邮箱:hengtaily@chinahjht.com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www.chinahjh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