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浪潮来临 工程机械抢先机
2016-05-03 来源:本站原创
2016年4月26日,工信部组织召开了发布会,介绍《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主要内容及下一步工作思路。规划明确提出了机器人产业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正迎来大发展,“机器换人”浪潮已经来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行业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4.5万台,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升级诉求日趋强烈,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将保持20%~25%的增长速度。
近几年,在市场普遍低迷的态势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用工成本大幅上涨的不利局面,“用工荒”、“高成本”等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压缩了制造企业的盈利空间,凸显了当前业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促使有潜质、有能力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阵痛中寻找新出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面临着向高端转变、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机器换人”已是大势所趋。
同时,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工业机器人都扮演者重要角色。有人这样比喻,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变革是实现“工业4.0”的必要条件,互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模式中的应用是实现“工业4.0”的充分条件,而工业机器人是实现自动化的重要一环。因此,实现“工业4.0”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例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
应用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包括:点焊机器人、切割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装配机器人以及移动机器人等。由于机器人承担了很多危险或令人厌烦的工作,许多职业病、工伤及因此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都可以避免;此外,由于机器人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完成其工作,所以产品质量十分稳定,这也会给企业带来确定的效益;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产品的生产率可以预测,库存量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产品总价值中每一项费用的节省,都将提升产品在各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机器人的另一优点是可用于小批量生产、灵活性较高。
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徐工、三一、中联、山推等国内行业巨头是率先引进乃至参与设计工业机器人的“尝鲜者”,成为引领机器人应用的行业先锋。
徐工2012年对装载机制造投入了145台套工业机器人,零部件下料之后,借鉴汽车制造技术,所有结构件自动进入积放链,下一工序的焊接、涂装、装配等全部通过积放链悬挂起来进行操作。
中联重科对工业机器人的引入,也是从焊接领域入手,2012年10月24日,中联重科沅江工业园正式启用搅拌车搅拌筒内焊缝焊接机器人生产系统;11月中旬,随着中联工程起重机公司泉塘工业园结构车间第11台焊接机器人安装调试完成并正式交付使用,中联重科轮式起重机吊臂、转台、车架和支腿四大结构件焊接工艺全面迈进了机器人时代。